当孩子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时,我们和他说话他是不会理会的。从教学角度来说,首先要确认孩子注意力的动机在哪。在孩子进行喜爱的活动时,要求他完成动作指令后,再让他进行原来的活动。这就是条件交换方式,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。
例如:在教孩子“谢谢”,孩子不懂意思不配合,但孩子特别喜欢吃水果或糖果。可以在孩子拿水果前,故意不给,先教他“谢谢”的指令,让他接受“谢谢”这个动作,模仿或回应后才让他吃。刚开始,孩子会因为不理解而发脾气。这时必须坚持教说:“谢谢”,或用手势辅助配合口中说:“谢谢”,再让他吃。如此,在反复训练模仿能力的方式中,让孩子明白听从指令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。
指令清晰明了,孩子才能记住,切忌过于复杂
我们下达的指令要确保孩子能理解和记得住。例如,让孩子“拿手铃去操场上课”,这句话较长,含的信息多。孩子听后不理解,可能记不住我们表达的是什么意思。但是如果我们拆开来说的话,孩子是可以单个执行的。例如:“拿手铃”,他可以做到。然后“去操场”,也可以执行。所以在家长和老师发布指令时,要简单易懂才最恰当。
强化孩子执行指令的行为,及时给予赞美与奖励
当孩子完成指令后,我们要及时给到鼓励和表扬。例如,我们让孩子帮拿物品,完成后我们可以说:“宝贝太棒了,谢谢你帮助我!”,或者奖励一个拥抱、爱吃的食物等等。让孩子知道正确执行指令后,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。同时,这种强化方法要有变动性质,家长老师不能每次都给孩子奖励。在“新指令”的强化初期,我们需要及时强化。之后,可以采取不定期奖励方式,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好地维持执行热情。
这项“指令”能力的训练不是立竿见影的事,而是水滴石穿、日积月累的过程,孩子在康复训练中,切勿“拔苗助长”,让孩子和家长都陷入到一个“学后忘,忘后又学”的恶性循环之中。在此红棉智能康复中心建议老师和家长们拿出爱心和加倍的耐心,在生活的点滴中抓住训练的契机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模仿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