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沪上知名双语学校,包玉刚实验学校的IBDP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系。学术科目分为六大类别:语言与文学研究、语言习得、个体与社会、实验科学、数学与计算机、艺术与选修。每个学生需完成3门高级课程(HL)和3门标准课程(SL),其中高级课程学习时长达到240小时,标准课程学习时长150小时。
TOK(知识理论)课程突破传统学科界限,通过跨学科研讨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。课程设置专题包括:知识获取方式验证、认知体系构建原理、信息可信度评估模型等。教学过程中融入案例分析法,引导学生运用学术规范分析社交媒体、新闻报道等多源信息。
拓展论文(EE)项目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4000字英文或4800字中文的学术论文。研究周期涵盖选题论证、文献综述、数据采集、论文撰写等完整科研流程。学校配备学科导师团队,提供每周固定指导时间,确保论文质量达到IBDP评估标准。
艺术创作工作坊定期举办戏剧排演、视觉艺术展览等活动,学生可参与策展、剧目制作等全流程实践。科技创新实验室提供机器人编程、环保技术研发等项目资源。
与社区机构合作开展公益项目,包括弱势群体帮扶、文化遗产保护等社会实践。要求学生制定服务方案并记录反思日志,培养社会责任感。
课程实施差异化语言支持方案:
教学团队由IB认证外籍教师与双语中教组成,实施合作教学模式。学科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,确保课程内容符合IB评估标准。
获取最新课程资料与校园开放日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