操作部位 | 施术要点 | 力学控制 |
---|---|---|
颈椎区域 | 双拇指托枕隆突,食指中指固定下颌 | 垂直轴向牵引,力度分级递增 |
肩关节部位 | 握持腕部向上牵引,配合患者体位调整 | 持续稳定牵拉力,注意肩袖肌群保护 |
腕部关节 | 双手握持掌骨远端,形成对抗牵引 | 控制牵引角度,避免尺桡关节损伤 |
在实施颈椎牵引时,施术者需保持前臂与患者耳垂水平线垂直,通过躯干重心后移产生持续牵引力。对于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,应适当减少旋转幅度,牵引力度控制在体重的1/7至1/10之间。
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盂肱关节面的对合关系,当感受到关节囊张力明显增加时,保持当前力度15-20秒。对于肩周炎急性期患者,建议采用间歇性牵引模式,每次持续5秒,间隔2秒,重复8-10次。
结合肌肉能量技术,在拔伸操作前对目标肌群进行等长收缩训练,可提高软组织延展性约25%。对于腕管综合征患者,建议在拔伸后配合神经滑动技术,能有效改善正中神经滑动度。
实施踝关节牵引时,需注意维持距骨在踝穴中的解剖位置,牵引方向与小腿纵轴呈15度夹角。对于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,建议采用渐进式牵引方案,每周增加5%牵引力度,持续6周可获得显著疗效改善。